文心书意——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千字文书法展
发布时间:2020-11-04 08:58:38
前言
對於今天的年輕一代來說,《千字文》已經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存在。但在過去,它幾乎婦孺皆知,因為它是每個受教育的兒童都有可能讀到的一篇啟蒙讀物。
《千字文》誕生於魏晉南北朝這個社會大動蕩而文化却大繁榮的年代。它的誕生及早期傳播至少與四位歷史人物密切相關:第一位是“書聖”王羲之,他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座行書藝術的高峰,也是引領時代書風的楷模。第二位是梁武帝蕭衍,他酷愛王羲之書法,搜集了大量的王羲之作品藏於內府。第三位是梁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(?—521),他受命在一夜之間將梁武帝所藏王羲之書法中的一千個單字編纂成《千字文》,此文不僅有文意而且合韻律,堪稱書文合璧的曠世傑作。第四位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,他書寫《真草千字文》八百冊廣施諸寺,為《千字文》的早期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,也開啟了後世書家書寫《千字文》的風尚。
《千字文》採用《詩經》的四字句式,對仗工整,聲韻協調,條理清晰,文采斐然,包含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,堪稱中國文化的“小百科全書”。因可讀性強,易於背誦,後來成為流傳廣泛的兒童啟蒙讀物,與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千家詩》合稱“三百千千”,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。
當初梁武帝命周興嗣編纂《千字文》,目的是為了便於諸王及子侄輩學習書法。後來,《千字文》通過刻石搨印和臨摹的方式廣為傳播,成為後人學習書法的範本,也成為眾多書家樂於採用的創作題材。除智永外,書寫過《千字文》的歷代著名書家還有歐陽詢、孫過庭、張旭、懷素、李陽冰、趙佶、鮮于樞、趙孟頫、文徵明、陳淳、董其昌、鄧石如、王福庵等,他們的作品書體與書風各異,可謂千姿百態,異彩紛呈。
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,我院遴選院藏智永、張旭、懷素、王升、文徵明、婁堅、孫岳頒、鐵保等書家的《千字文》書法搨本和墨迹一批,舉辦了本次展覽。通過這些作品,觀眾可以在翰墨中領略美文的詩意哲理,在言辭間品味佳書的筆情墨韻,使心靈有所感悟而得到昇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