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览回顾
当前位置:首页 〉展览 〉展出信息

西行漫记——岭南画派西南西北作品展

发布时间:2024-12-15 16:06:13

西行,对于二十世纪的很多中国艺术家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写生之路,他们通过西南西北写生获得各自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创新,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,岭南画派也不例外。

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背景下,艺术家们走出书斋,掀起了第一次到西部边疆地区写生、创作的热潮。关山月1940年来到西南抗战文艺的重镇桂林,开启了长达六年的万里西行,辗转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地旅行写生,积累了大量的写生稿,并临摹敦煌壁画,创作大批作品,在各地举办画展;黎雄才于1943年从韶关取道桂林,开启他长达五年多的西部漫游,先后赴广西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内蒙古等地写生,继关山月之后,他于1947年也造访了敦煌,饱览山川之胜又汲取传统艺术营养;抗战时期,赵少昂曾在桂林、重庆、成都等地写生、办展、教学,西南游历也是他艺术生涯中重要的阶段之一。西部的壮丽河山和民风民俗提供给他们开阔的视野和新鲜的体验、重拾面对客观真实世界的能力,激发了创作新面貌的形成。西部万里壮游的写生与创作也是他们在中国画坛声名鹊起、走向艺术高峰期的起点。

新中国成立后,西部依旧是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。关山月甚至到了古稀之年还远赴西部各地进行写生创作,除实地写生外,他平时也常以积累的速写稿为基础创作西部题材作品,很多大画即来源于此;黎雄才1988年曾远赴西南云贵高原探访珠江之源,沿途写生创作。到了年事已高不方便外出写生的时候,则以一种“卧游”的方式,将以前的壮游印象忆写出来;赵少昂虽移居香港,却对西南的秀丽河山念念不忘,以前积累的写生稿成为其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图式来源,他以速写为基础创作,重溯“旧游印象”。

是次,我院从藏品中精选出岭南画派这三位画家的西部题材作品予以展示,衷心希望观众朋友们可以随画作一起踏上西行之旅,在艺术中漫游,身在岭南,却可体会祖国西南、西北锦绣河山的不同魅力,也能感受到岭南画派立足于“写生”、践行“笔墨当随时代”、用艺术彰显时代精神的创作特点。

 

 

关山月(1912-2000),191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,原名关泽霈,后由老师高剑父改名为关山月。关山月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,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在 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他革故创新,践行“笔墨当随时代”的理念,深入生活,重视写生,足迹遍布塞北江南、大漠海疆,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。

祁连放牧 关山月 1963年作 纸本设色 

48cm×57.5cm 作者捐赠

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 

鸟岛 关山月 1978年作

纸本设色 49cm×94.5cm 作者捐赠

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
黎雄才(1913-2001),广东肇庆人,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,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黎雄才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,努力实践高剑父倡导的“新国画”理论,继承传统精华又刻意创新,广采博取,多所师法。他注重深入生活,以摄取造化精蕴为指归,创造出既雄峻奇丽又温润清雅的画风,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“黎家山水”,影响深远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。 

 

嘉定河畔 黎雄才 20世纪40年代作

纸本墨笔 28cm×33cm 作者捐赠

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 

沙漠之花 黎雄才 20世纪40年代作

纸本墨笔 23cm×33cm 作者捐赠

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 

昔时游峨眉 黎雄才 1987年作

纸本设色 82.7cm×110cm 作者捐赠

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 

赵少昂(1905-1998),原名垣,广州人,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1920年起师从高奇峰研习绘画。1930年,赵少昂作品《白孔雀》在“比利时万国博览会”获金牌奖,同年在广州创立“岭南艺苑”,开始设帐授徒。1948年移居香港。赵少昂曾多次受邀访问亚洲、欧洲、美洲诸国,在当地办展讲学,屡获殊荣,蜚声海外。赵少昂素以花鸟画著称于世,其实景山水也别具特色。

 

桂林暮色 赵少昂 1969年作

纸本设色 113cm×68.5cm 作者捐赠

广州艺术博物院藏

 

三峡暮色 赵少昂 1962年作

纸本设色 61cm×83cm 作者捐赠

广州艺术博物院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