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0年活动回顾】广州艺术博物院冬令营活动圆满举行
发布时间:2020-01-16 14:35:26
开展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活动的情况说明
为充分发挥博物馆、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,我院充分利用院内展览开展系列公共教育活动,以传承优秀传统岭南艺术文化,激励广大青少年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,做“新时代好少年”。为此,我院组织开展了冬令营活动。活动开展情况如下:
一、活动名称:广州艺术博物院冬令营活动
二、活动内容:1月14日下午,学海堂研学系列活动(冬令营)拉开帷幕,该活动是配合我院正在展出的“问学余兴——院藏清代广东学海堂学人书画精品展”策划的,走出去与友馆合作也是今年冬令营的新尝试,共计20个家庭参加了此次活动。
第一天观展:初识学海堂。1月14日下午,学生们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一楼集中。广州艺术博物院组织了简单的开营仪式。在分组、讲解活动流程及注意事项后,分发了专门为此次活动设计的研学教育册。随后,活动组织人员带领学生及家长来到展厅听取“问学余兴——院藏清代广东学海堂学人书画精品展”详细的讲解。“问学余兴——院藏清代广东学海堂学人书画精品展”呈现了学海堂学人在问学之余书画雅兴之作,可窥见当时学海堂学人治学之理念。学海堂作为清代广东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,不以补习科举考试为目的,不设山长,设学长,专研经史之学及古文词,一举突破当时理学独掌一面的局面。创始人阮元引朴学入粤,主张汉宋一体,引入天文、算学、地理等实学课程,结束了清代以来书院只教八股的弊病,从真正意义上践行了育人的讲学精神。
通过学习,学生们感受到了学海堂书院的独特之处,并了解了19世纪广东文化名人的书画艺术成就,像阮元、仪克中、张维屏、谭莹、黄子高、陈澧等的书法作品,谢兰生、熊景星、梁于渭、伍学藻等的绘画成就,系统地了解了学海堂的发展脉络。讲解后,我院组织学生探讨回答了教育册“春卷”的内容,学生们回答踊跃。教育册是根据学海堂按照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张贴试题的考核评定制度而制作的,分为春卷、夏卷、秋卷、冬卷。
第二天探寻:学海堂遗迹。
经过了第一天的详细学习,学生们了解到1824年阮元决定为书院寻求一个清幽安静的正式的院址。经过实地勘察,最终选在了依山临水、钟灵毓秀的越秀山。据资料记载,学海堂修建在百步梯半山腰一带,东边紧邻龙王庙,后可望越王台,东北为镇海楼。
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感受学海堂的魅力,1月15日上午,我院带领同学们登越秀山探寻学海堂遗迹。工作人员一边爬百步梯,一边讲解学海堂选址的理念,并跟学生们探讨学海堂的大致位置。学生们兴趣高涨。抵达镇海楼展区,同学们在碑廊处找到了学海堂学长之一陈东塾(陈澧)先生像碑,听取了关于学海堂设八名学长的制度的解说,与工作人员谈论回答了研学教育册上关于学长制的问题。随后,在广州博物馆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学习了“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广州外销艺术品展”,同时了解了学海堂所处时期广州文化工艺艺术的兴盛局面。
第三天寻觅:南粤先贤足迹。
1月16日下午,冬令营活动进行到最后一个阶段。学生们来到越秀区博物馆,参观南粤先贤馆。南粤先贤馆遴选了从秦朝至辛亥革命前56位在政治、文学、艺术、医学、宗教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,传承着岭南文脉的先贤。
讲解老师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的先贤。学海堂创始人阮元,学长陈澧、张维屏、梁廷枏、邹伯奇都名列其中。经过学习,学生们了解到他们不仅是学者、文学家、教育家,对国家还有更为特殊的贡献。以邹伯奇先生为例,17岁开始研究光学,到1844年制成照相机,因此被世人称为“中国照相机之父”。他还制造过望远镜、显微镜、七政仪等,同时又是近代墨学研究第一人。同学们对这位发明家十分感兴趣,纷纷围着展厅陈列的照相机拍照。在了解学海堂学长的卓越贡献后,学生们进行了教育册的学习讨论。最后我院为连续三天参加活动的学生颁发了结业证书及奖品。
冬令营活动虽然时间不长,但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了很多,不仅了解了关于学海堂众多知识,合作沟通、探索能力、总结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。冬令营的活动只是一个引子,让学生学会今后如何去面对一个问题,并追究溯源、解决问题,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后受用一生。